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人民生活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科技实力日益壮大,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
首先,配资炒股可以提高资金利用率。通过借入资金进行股票交易,投资者可以用较少的自有资金控制更大的交易规模,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廖宗魁/文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探寻出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大幅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空前跃升。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至367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其中,1979-2023年年均增长8.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0%的增速水平。
人均GDP显著提高,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195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119元。经过长期努力和发展,人均GDP稳步提升。2019年人均GDP达到7007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158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2023年达89358元,比1952年实际增长89倍,年均增长,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681美元,连续3年超过1.2万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和划分标准,2023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13400美元,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仅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升至17%左右,1979-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首位。
稳居货物贸易第一大国。195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1.3亿美元,到1978年仅增至206亿美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快速扩张。201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9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86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2013-202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0%,增速快于同期全球货物贸易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国际市场份额从1978年的不足1%提升到2023年的12.4%,连续7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人民币地位大幅提升。1952年中国外汇储备仅1.11982年中国外汇储备达111年达10502006年达到10663亿美元,跃居世界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2380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规模的26.2%。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近年来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球央行持有人民币储备规模为2617亿美元,占比2.3%,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时提升1.2个百分点,在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第6位。2023年9月,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占比为5.8%,排名上升至世界第2位。
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人民生活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就业稳步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效联动,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空间不断拓展,就业形势保持稳定,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2023年,全国就业人员74041万人,比1949年扩大3.1倍;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7032万人,占就业人员比重提升至63.5%。2013—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1.4亿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稳定。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水平持续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不少群众挣扎在贫困线上。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只有171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51元,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调整,居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消费水平得到不断提升。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76倍,年均增长6.0%;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1956年实际增长36倍,年均增长5.5%。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197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2年末农村贫困人口降至989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0.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科技实力日益壮大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向科技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逐步实现了从追踪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成长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科创投入持续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科技力量薄弱,研发经费投入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研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自2013年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33278亿元,比1991年增长233倍,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连续11年居世界首位,2023年达724万人年,比1991年增长9.7倍。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提速发展,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果。专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高价值知识产权不断涌现。截至2023年底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达401.5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8件,成为世界创新版图的重要一极。中国创新指数在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3年的第12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股票配资门槛,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对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劲的推动力和支撑力。2013-2023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7%、10.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23年末,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电商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第一。以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经济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力量。2023年,中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2.4万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73%,比2016年提高2.4个百分点。